首页 > 媒体报道 > 行业新闻 > 正文内容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来源: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时间:2019-10-22 18:03 阅读:关键词:拆迁律师事务所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把起诉期限和诉讼时效两个概念搞混互相乱用。这两个法律上的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差别,在实践上也有很大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制定的法律。

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并不能一概而论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起诉可由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法定期限。

  综上所述,起诉期限是行政诉讼中的术语,而诉讼时效是民事实体法中的术语,尽管起诉期限与诉讼时效的表现形式都是经过特定的时间未及时采取行动将会承担一定的不利法律后果,但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别十分显著。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性质间差别

  在《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到第四十八条规定了当事人起诉期限,《行政诉讼法》属于程序法,即起诉期限为程序性规定;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到至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了当事人诉讼时效,《民法总则》属于实体法,即诉讼时效是实体性规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联系删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价值和立法目的不同

  法的价值体系包括了法的各种价值目标,如秩序、安全、效率、公平、自由、正义等,它指导着法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现。

  起诉期限寻求法律自由和正义价值的同时,更偏向寻求法的秩序和效率价值,行政诉讼法规定起诉期限的目的在于督促相对人行使其权利,提升行政机关执法效率,维护行政管理秩序的稳定高效。

  假如当事人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申请行政行为救济的话,必然使行政行为处于被质问、怀疑、否定的形态,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行政管理秩序的混乱。而诉讼时效在寻求法律的秩序和效率的同时,更偏向于法的自由和正义价值,更偏向于最大程度的保护权利人的权益。即法律中规定诉讼时效,目的在于法定存续期间使权利人长期存在事实情况的合法状态,有利于实现权利。

  诉讼时效与起诉期限计算时间差别

  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其采用客观行为的准则,强调其行为,期限基本为6个月之内。而诉讼时效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一般为三年,特殊时效由相关法律另行规定。并且还有中止中断的法律规定,而起诉期限没有中止中断。所以在对行政行为有异议时,一定要在起诉期限内去起诉,超期起诉,法院往往会裁定不予立案,驳回起诉申请。这是由起诉期限的性质决定的,出于维护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而做的法律安排。
 

编辑:侯学飞
撰稿:蒋    凯


标签:


相关案例 查看更多

立即咨询

>

联系我们

拆迁问题 免费咨询

  • 400 8787 666
  • 100052
  • 69576000@qq.com
  •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10号庄胜广场中央办公楼北翼15层

法律咨询电话: 400-878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