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作为公民基本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中“住”的依托客体,具有长久性、稳定性的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选择房屋作为住宅时,人们除了关注房屋本身的功能和房型之外,也关注涉及公序良俗及情感方面的问题。比如,房子是不是“凶宅”,方位朝向好不好等。本文讲述的是买二手房后发现房子里死过人,起诉至法院请求撤销买卖合同时,却被法院驳回的案例。那么“凶宅”的法律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房子算是凶宅?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9月,王某与李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王某将其市区内住房一套出售给李某,双方同时约定了价款、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当天,李某向王某支付定金10万元。约定的支付首付款期限届满,李某迟迟未付款。期间,王某通过邮寄挂号信等方式向李某催要首付款,均未得到回应。2018年10月,李某以案外人李某逝于房屋内会造成其使用障碍为由,主张出卖人在案涉合同订立过程中刻意隐瞒王母逝于房屋内的事实构成欺诈,合同应予撤销,起诉至海门法院,请求撤销其与王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并要求王某返还定金10万元。审理中,王某提出反诉,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并要求李某支付迟延付款违约金43.5万元。
海门法院经审理查明,交易房屋系王某的母亲所有,于2018年1月在该房屋中去世,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载明死亡原因系“衰老”。通过继承,该房屋产权移转登记至王某名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院认为,李某虽主张王母逝于房屋内会造成其使用障碍,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载明王母死亡原因系“衰老”,该事实远未达到普通民众所认知的因“横死”等其他情形而造成房屋成“凶宅”的严重程度。对“凶宅”的概念,应当遵从普通民众的通常认知,即曾发生自杀或凶杀等人为因素致人非正常死亡的房屋,具体包括发生他杀、自杀以及意外事件等情形。本案中,王母是正常死亡,该事件的发生不构成房屋的重大瑕疵,也不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不应认定为影响合同订立、履行的重要事实。
如前所述,逝者在房屋内“寿终正寝”不构成房屋的重大瑕疵,故出卖人的行为不属于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案涉合同不存在可撤销情形,当事人均应按约继续履行合同。在此基础上,法院认为,李某迟延付款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法院酌情将违约金的数额调整为10万元。最终法院判决驳回李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李某不服原审判决,提起上诉。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后提示:
法律上“凶宅”的认定,通常以交易房屋内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为主要判断标准。具体案件审理时需结合居民死亡医学推断书、报警记录、勘验笔录等个案举证综合分析判断。“凶宅”的外延不能肆意扩大,应严格限定在非正常死亡的范围内,以免苛以卖方过重的信息披露义务。
出卖人明知却隐瞒“凶宅”信息,法律上评价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构成欺诈,合同可撤销。但生老病死系自然规律,此类正常死亡为社会普通民众接受和认可,所涉交易房屋不应当认定为“凶宅”,买受人主张构成欺诈要求退房的,法院不予支持,除非合同双方对此有特别约定。
撰稿:冯 昱
类型:C 类稿
编辑:闫 慧
审稿:段主编
法务:刘东晓
拆迁问题 免费咨询
法律咨询电话: 400-8787-666